(馬德里,La Latina,2013)
在街頭藝術(Street Art)於八零年代末逐漸地與塗鴉(Graffiti)背道而馳,並在兩者之間劃上清楚界線之後,從一個方面理解,那便是街頭藝術家的稱號開始被藝術學院之學生所把持、背離塗鴉而中產階級化、並以形式(模版、海報)和想法上與原始街頭幫派、嘻哈文化產生切割;因此,討論塗鴉商業化本身便產生邏輯矛盾,在二十一世紀,街頭就是藝廊,而人生便是商品.
儘管如此,街頭藝術的運作邏輯仍與黑幫差不了多少.作為一名街頭藝術家、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首先你必須要做的,便是聯絡「對的人」,此「對的人」的功用,是為了介紹給你下一個「對的人」、下一個人會給你一隻必須打的電話、必須寫的電子郵件,最後,再下一個「對的人」會告訴你必須出現的「對的時間」、與「對的地點」.有時,「對的人」會引導至「錯的人」,儘管對與錯之間很難衡量,但經驗會告訴你,你必須繞一圈,於人海中再次找尋出「對的關係」.
那天半夜,我在「對的時間」、於「對的地點」焦慮等待著,緊張導致握著工具袋的手滿是汗水,一旦人步入三十,首要的徵兆是你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有些矜持、開始有些自尊無法放下、最後,這些會讓你對陌生的事物感到焦慮,在等待的過程當中,我開始思考種種不堪的狀況發生:關於「對的人」最後成為大錯特錯,「對的事情」成為那種人們描述的「在不該出現的時間」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點」的倒楣狀況.二十分鐘後,我的「對的人」出現在黑暗的巷子角落,之後,接續三五個人也到來,人們在巷口聚集、成為了一個團體.人們彼此握手、自我介紹;幾個二十多來歲、平頭、黑衣黑褲的是馬德里本地塗鴉客,另外一個捲髮、年紀稍長的人來自巴賽隆納,旁邊是一個瘦小男子,操著詭異口音的西班牙話,來自以色列、最後面站著的是費南多,四十多歲、滿臉灰白的鬍子,是這次活動的召集人、也是我那個「對的人」.之後,眾人互相展示各自的噴漆、模版、海報、糨糊等工具,那時我突然覺得自己參加的是某種非洲的狩獵旅行,獵人們在奔馳著大象與斑馬的草原上彼此展示來福槍、皮帽等狩獵行頭.
之後,在費南多的帶領下,我們沿著馬德里那起伏不斷、彎曲的小巷前行,一種不成文的默契在沿途形成:每當有人停下張貼海報、與噴漆簽名,其他的人便四散至周圍巷口為其把風,此人做完,便去巷口接替下一個人,如此,直到整片牆面佈滿作品.費南多帶來一把折疊式、長達三公尺的長柄刷,那晚的我,便看著他奮力地把海報張貼至住宅區二樓的陽台邊緣,看著糨糊沿著長柄刷、滴在他的臉龐.
馬德里具有其與眾不同的塗鴉氛圍,星期四晚上從酒吧出來的人潮在身邊穿過,幾個喝醉的人停下來講著笑話,路人與塗鴉者握手、交換啤酒、勾肩搭背,在這裡,人們喜歡跟陌生人講些荒謬的話題取樂,一個阿根廷人自我介紹說他來自挪威,儘管他的英文帶有濃厚的阿根廷式結尾法.幾個中國移民走來、掏出袋子裡的啤酒嘗試兜售給我們,費南多嘗試賒帳,那群人便發出生氣的呼呼噓聲.這些人做的是西班牙的特有的行業,為了因應這個國家的廣大酗酒問題,西班牙政府明令禁止任何店家在午夜之後販售酒精類飲料,因此,應孕出成群的啤酒小販、在深夜的大街小巷四處奔走、賺醉漢的錢,看著這些走私者,「寇亂」這兩個字總是在我腦中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