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公共空間?公共空間好吃嗎?總統府是不是公共空間?公共空間是誰的公共空間?
書上跟我們說:公共空間是讓所有人一起使用、共有的空間,無關乎產權、無關乎所有,就是社會成員共同參與創造一個地方。
書上又說,公共空間是經由國家權力規劃而出的,是功能化的、提供某種服務、做為某些目的、單一用途的,是現代性都市計畫之下所造就的實體公共設施和都市公共服務,這是一個由各種專業實務所營造出來的真實空間。
實際上,台灣人才不在意到底什麼是公共空間什麼又是私人空間,平時沒事到公園打打太極還可以下棋,口袋裡還隨身攜帶一把指甲刀。騎樓放兩把椅子就是家裡前院,中秋節路人還要穿過在火上吱吱作響的肉片與散落的啤酒跟牆角下的卡拉ok;在這裡,亞洲,我們在創造自己的空間概念。
中正紀念堂在規劃者眼中是舉行閱兵、跳民俗舞蹈、大會操等展現國家權力的地方,對高中生來說則是熱舞社重鎮,老先生一早起來拿杯茶來這準備練習太極拳;在學運年代,人們在這做為集合第一站。
空間在規劃與使用,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過程當中不斷游移,之間反映出挑戰與規訓、民眾與政府的想像與實踐。
人們經由參與創造空間。
而除了以上的例子之外,我們還可以如何使用我們的空間?
在這個人人都說充滿可能性的都市當中,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是否有其他的想像與實踐方式?在幾個大學生一起討論參與的過程中,最後結論是,我們希望辦市集,還是不用錢的市集。誰說市集要錢的?市集不就是所有人在此作各種交換嗎?遠古時期的市集不就是所有人拿家中過多的青菜約在一個地方互通有無嗎?
一個不用錢的市集,創造另一種空間可能。
如你所知的,這便是以物易物市集的由來。
除了以物易物之外,我們要在廢棄空間辦市集;我們居住的都市中閒置著各種廢棄地、閒置房屋與住宅、有沒人走的天橋與沒人過的馬路,在這高度消費人家說寸土寸金的都市中製造這些不必要的浪費是種罪過吧。既然政府地主不打算使用,也沒有把人封鎖在圍牆之外的道理吧。
為何不大家聚在此地唱唱歌、辦辦活動還可以交換不要用的東西增進生活呢?
所以,我們選定了以物易物市集的地點:都市中的廢棄空間。
在幾個大學生的籌辦之下,我們找尋了許多沒人使用的地點,第一次在空屋第二次在天橋第三次在台大校門第四次在師大公園;以物易物邀請所有人一起交換各自不需要的物品,提供發言平台,你可以在這裡暢所欲言,還提供表演平台,歡迎各種表演,透過眾人參與的方式,我們可以對空間的使用上多一些選擇,或者你要說的話,多一些想像,而且,你還不需要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