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很廢,很不廢,很無政府,很散亂的正襟危坐,很青春爛漫的持續在各個大大小小的場合,媒體,被擴散著.傳播的效率之快,令人驚訝.也許這意味著,團結力量大,或品牌成功,不管它.總之,我有幸見識了某部份的過程.其中有興奮,沮喪和其他更多的東西.
來自我們之中的,包括從某群小資,中產階級中衍伸出的拒合作唯物熱血青年,通常是所謂文化人士或立志搞革命的傢伙,很能了解這(廢墟發揚)對他們產生了某些正向作用:藝術家們找到了交流平台,活動主事者有了共同籌劃的同伴,而有志社會運動者則見到了表演舞台和能發揮獨到見解之處.廢墟佔領(其主網址blog的命名為Whitehouse55),和巴黎公社,列寧格勒,絲絨金礦等很適合作為酒吧命名的辭彙一樣.聽起來是相當酷炫,當然比不上王建明酷炫.但也夠酷了.佔領廢墟的行為充滿想像力,所謂的想像力是,行動背後所依歸的意識來源,充滿遐想空間:反土地私有化,反國家變賣土地,佔屋(遽聞除了原先在那的流浪漢和幾隻野貓外目前還沒人入住),社區互動連結,激發社群公共意識…等東西只是某些已經被提出討論的議題,太過冗長.乾脆單純點,我們只是他媽的想找點樂子,解放自己,想在這無聊悶頭的扁平壓抑社會裡有創造的空間,來,有朋友不寂寞?或者更近一步開始高歌起,這是一個美麗的起點,時代是為我們而生,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抵禦可口可樂和貨幣交易.是這樣的吧?
然而,行動本身背後,就算不是自己賦予,也必定會有個意義在.所以,廢墟幫大可以不必急於為自己下個完美註解.我想說的是,文化是一群人的共識和生活,次文化活動亦然.缺乏了根基,就會變的虛假,虛無,也不再被稱為是次文化.簡單說,搞的太露骨就請稱自己為地上而非地下吧.廢墟所衍申的一些系列活動風格,形式大於內容,除了自我宣傳的效果奇佳,似乎很難看到一些堅固的立場和原先的反抗思想.
要成功的營造出一種氛圍,並不如想像般困難 ,重點是它必須抓住某種口味.而讓那些人相信,社群解放,土地解放,相信正往革命途中,正與龐大國家體制進行纏鬥.相信下一步就是我們的想像力掌實權的年代,然後和台北市文化局合辦什麼XX藝術節,五色狂潮之類.亦或是仍舊什麼都不相信,只在乎愉悅,酷炫,活動行銷和blog每日點閱人數是否破百.如果是這樣,那就回到剛提到的,先解放自己比較重要.
I am regular visitor, how are you everybody? This piece
of writing posted at this web page is truly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