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佔領計劃

逃離壓迫、尋求解放的最簡單辦法

搬到無人島去住。

最近在跟Bbrother玩廢墟(不過我最近似乎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面了,得多收點心思、時間回到書本上才行),碰巧今天在圖書館又讀了點東西,於是迸出了這麼個想法。
在所謂的「批判性論述」當中,常常有這麼個論調:「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是批判最重要的物質性基礎,任何去政治經濟脈絡的批判都是軟弱、無力,甚至唯心的」。我沒有反對上述說法的意思,但若把腦袋翻轉一下,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等一堆概念其實都不是什麼「物質現象」,空間、時間才是最真實的物質存在。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與其談什麼革命、鬥爭,擺脫壓迫、尋求解放最徹底、簡單的辦法其實是搬到資源豐沛、與世隔絕的無人島去住(好啦,我知道現實上幾乎不可能)--更白話的說,不想被打就逃到沒人打得到你的地方。這麼看來,佔有空間本身就可以是解放的形式,不一定是解放的附屬品。
以臥房來說好了,如果你有間單人房,你可以幾乎不受任何干擾、約束地會在裡面自慰、性交、迷幻、閱讀、聆聽、健身,以及進行任何想得到、做得到的活動。隔絕外界種種,臥房之於現代大多數人便是一個親密、解放的空間。
走出臥室,人的生活被裂解到學校、公司(工廠)、餐廳、安養院、靈骨塔(墳墓)等各式各樣的工具性場所,生活必須的許多活動以貨幣為媒介完成:花錢買食物、花錢請褓母、花錢請看護。人際關係、感情就這麼被拆解成不同層面、物化,一次在一個地方展現一部份自我、一次花一點錢買一些互動--教條點說,「異化」。

所以,要是居家附近有這麼塊空間,那兒不用錢買;那兒對所有人開放;那兒任何時候都會有人泡茶抬槓;那兒每到週末有人唱歌、跳舞、演戲給大家看;那兒可以讓所有有意願的人維護、妝點;那兒有書本、桌椅,不管是的小孩都能享受知識的愉悅,還能和其他人教學相長;那兒三不五時會有party、或者廟會;那兒每個月會有跳蚤市場,以物易物、以務易務;那兒甚至還可以種點菜、養點小動物,心血來潮埋鍋造飯,見者有份。要是居家附近有這麼塊空間,異化的生活或許會多點人性。
說穿了,不過是社區活動中心罷了,只不過這個活動中心不靠誰撥預算、給經費,裡邊兒的活動不沾一點銅臭味,一切都靠單純的互動、感情完成,一起身體力行。
要是廢墟還玩得下去、要是我考上研究所,說不定我就可以來個一魚兩吃:玩也玩到,論文也寫到。
不過也可能要去當兵,所以專心唸書吧。

 

標準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